设为首页收藏本站

宫崎骏映画馆::论坛::

 找回密码
 加入画馆
搜索
为防止广告注册机泛滥,新注册会员需回复本帖才能在其他版发帖回帖!

【对话宫崎骏活动】火热进行中--让宫老看到来自于你的故事和画作!!

查看: 2815|回复: 2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[分享] 暴力、动画片及其渊源

[复制链接]

574

主题

37

好友

9566

积分

亚克路

玉兔

Rank: 6Rank: 6Rank: 6

在线时间
1993 小时
威望
0 点
财产
64941 个栗子果
人气
646 ℃
最后登录
2019-6-24
注册时间
2009-12-6
帖子
1953
主题
574
精华
3
积分
9566
UID
33724
跳转到指定楼层
楼主
发表于 2011-6-5 23:48:20 |只看该作者 |倒序浏览
本帖最后由 无名者 于 2011-6-5 23:48 编辑

本文摘自: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04.3

暴力、动画片及其渊源①
(日)高畑醺
支菲娜 编译

我和宫崎骏的作品常常在国际动画节上引起关注。人们都说既然日本有这么好的东西,为什么电视上老是放映那些垃圾呢。对于他们来说日本动画片总是非常暴力的,像《龙珠》、《北斗神拳》之类。不过我也明白,这些电视动画片还是受到了儿童的广泛支持。所以常常会有人问起:“为何在日本动画片这么发达呢?”不但我,很多动画人都无法回答这个问题。
的确,世界上没有哪个地方像日本这样盛行动画。所谓“盛行”,只是在数量上形容其多,与质量好坏无关。究其原因,主要是由于没有哪个国家会像日本这样大批量低价生产动画片。另外就是现今的很多动画片都建立在漫画基础之上。世界上也只有日本这个国家,会产生漫画异常发达的状况。所以,对于漫画,尤其是主张暴力的漫画的研究,是首当其冲的。

日本动画片的渊源
谈到日本动画片及其宗元——漫画泛滥的原因,我认为这绝不仅仅是最近一个世纪的事,而应该追溯到日本这个国家的传统。
日本绘画中有一种叫做“绘卷②”的东西,大约诞生于平安时代末期至镰仓以降,这一时期也集中了所有杰作。日本的艺术,不是渐渐往高处发展,而是一旦某一门类的艺术诞生后,马上就能达到最高峰,然后再慢慢形骸化。“绘卷”中的《鸟兽戏画》、《源氏物语绘卷》、《信贵山缘起绘卷》、《伴大纳言绘词》等作品,不光在绘画上堪称杰作,题材上也都是充满了戏剧性的多歧话题。如《信贵山缘起绘卷》,就是叙述信贵山寺的缘起:和尚化缘,来到某富豪的米仓,用钵将米运回寺庙。作品非常生动地描绘了追赶者、惊愕观望者等。《伴大纳言绘词》也是如此,讲述应天门失火的事件。它很具有电影的表现性,卓绝得让人几乎无法相信这是12、13世纪的作品。绘卷的重要特征就是随时间而展开剧情,这是非常动画化和电影化的。这部作品中还使用了“异时同图法”,即在同一幅画中展示不同时间发生的事。比如描写儿童打架,一幅画中展现了一方的大人观看并鼓励自己的孩子去踹对方,对方被踹后摔倒,大人牵着孩子的手回家等内容。这不是抽取一瞬进行描写,而是画中包含着时间,或曰随时间而展开故事。我以为,这就是日本最早的动画片,非常大胆而具有独创性,世无此例。不光如此,其题材也很广泛,上面就已经有四个例子了。
另外,也有战争题材的作品,如描写保元平治之乱的故事。还有描写地狱的《地狱草子》、描写鬼怪的《饿鬼草子》、描写古代宫廷画师生活的《绘师草子》等。非常生动,充满了现实性。
这种传统也表现在浮世绘③上。浮世绘的题材也非常广泛,既有空想的东西,也有漫画;有以人物为中心的故事插画,有风景画,甚至有春宫。北斋④就是大师。
日本具有这种点燃所有好奇心并生动描写之的传统。战后,漫画飞速发展,题材涵盖一切。有人主张漫画必须具有幽默或讽刺的功能,但这其实无关紧要。绘画的质量倒是其次,漫画内容从公司职员的故事到历史传说,甚至《资本论》,简直让世界瞠目结舌。但日本人就是认为什么都应该画成画儿加以说明。我认为这基本上不是最近才有的想法,而是源远流长。并且极端现实主义、基本没有象征性的或抽象性的东西。因此才会有现在的动画热潮。
有点自卖自夸之嫌地说,我的作品《思绪翩翩》⑤面世后,有人问为何要做这种用实拍就可以实现的东西。对这一点我自己当然另有他想,也认为如果用实拍的话绝对做不出那么有意思的东西。我想说日本具有将实拍可以实现的东西画成画儿的传统。为何漫画非要表现公司职员的生活?为何不表现更符合漫画本性的东西?但日本不这么认为,而要将一切都画成画儿。
另外,我们所做的动画片与绘画性传统之间也有很大关联。动画片作为一种表现形式,题材范围非常宽泛,也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;但在日本异常发达的动画片,是画上轮廓线然后啪叽涂上颜色的那种。我们称之为赛璐珞动画片的东西,作为绘画本身来说是很粗陋的,但那也与日本的传统关系紧密:不管是绘卷还是浮世绘(尽管浮世绘是版画),基本上都是线描,但这也不同于水墨那种强调线的走势的东西,而是以线描出轮廓,涂色于其中;所涂的基本上也都是同色,尽管偶用晕映或用别的颜色作点缀。说大了,就是自古就有这种线描轮廓、涂色其中的手法。这和漫画、以及我们所做的赛璐珞是非常接近的。

视觉·表意汉字的影响
视觉艺术在日本非常发达。日本这个民族对于视觉的重视,不仅仅表现在上述方面。从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和传统上来说,还有其他的宗元。
欧洲的绘画和音乐被天主教长期支配,它们都是为宗教而艺术的。如果创作非宗教的东西,就必须托借宗教的口实。如波提切利作品《维纳斯的诞生》,虽是描写裸女,大家都认为那是“歌颂女性肉体美”或是“文艺复兴的代表作”。但波提切利是文艺复兴早期的人物,年代上早于达芬奇。所谓“**”就是口实,就是象征,就好像尽管在描绘作为某种精神象征的肉体,但作为人,实际上画家关心的是女性的肉体。不过,画家却能够在文艺复兴的口实的掩盖下进行描绘。等同此理,长期以来,尽管被某种价值观、基准、原理束缚,但正如前述,日本是个好奇心非常旺盛的民族,什么都想画下来。所以,日本人内心中,对于观看绘画性的、视觉性的事物具有非常强烈的欲望。
另外,由于受到中国汉字的深刻影响,日本人才更重视视觉而非声音。日本的识字率是非常高的。这不光是在普及教育、减少文盲的现代,古代亦是如此。有人认为这是推行教育的结果。平安时期就有“妻子文学”,比如丈夫赴任京都,留守的妻子们就读书写字,否则会被认为不守妇德。在那个时代,世界许多国家能读会写的人都不多,日本却有很多人识字。
汉字被称为表意文字。与之相对的表音文字,尽管能够顺利读出,却不一定知道其含义,比如俄语。日本人关注认字,即日本人强烈关注视觉性的东西。日本民族对于书写和观看抱有强烈的关注。追根溯源,也许就是汉字的功劳。有些汉字很难写,却能够读出,因为看到形状基本上就知道其读法。但有些字却常常被读错,如“埋没”这个词,也有不少人读作“理没”,因为“埋”字有“里”这个部首,很容易误认为发“le”音。但尽管不知道读“mai”还是“li”,人们却知道其含义。也就是说,看到视觉性的东西就能明白其含义,而不管音声如何。有不少人的名字常常被人念错吧,是否也会思考为何父母要给自己起一个大家都不认得的名字呢?这也是因为重视字形字意的缘故。

日本动画片·“自我扩张幻想”·日本的儿童
日本的动画片,大多数是以儿童为主人公,这些儿童一般都比大人聪明得多,精神向上,力气大得可以把心眼坏的大人打倒。这在别国的动画片中是不多见的。不管是美国的《超人》之类,还是西部片,其主人公都是成人,旨在让儿童崇拜那些完美的成人形象,从而产生早日长大、早日变得像成人那样优秀的梦想。受此影响,日本早期也创作了剪纸动画《鞍马天狗》和电视动画片《白马童子》等此类作品。但基本上,儿童早就取代成人成为日本动画片的主人公。他们优秀、聪明而又强壮。举个不是例子的例子,宫崎骏的作品均是如此。全日本也只有《荒野少年阿勇》⑥,是以西部片中的游侠为主角的。究其原因,是因为我们对儿童太溺爱了。
自古至今的教育信条,就是告诉儿童:“不长大成人就不会变得强壮优秀,也得不到好机会,所以现在要努力以早日变成强壮优秀的大人”。在欧美,这一点仍然是娱乐业的基础。但在日本,儿童常常作为代表选手参加社会活动,本身已经很优秀、强壮,足以代替成人。儿童怎么会不乐于这种情形呢?小时候和父亲摔跤,如果父亲输了,相信很多儿童都会高兴地说:“我更厉害!”之类。影像中类似这样的情况,我称之为“自我扩张幻想”。意即以影像手段来展示自我扩张、自我张扬的快感。我认为,这只是儿童的一种幻想,靠看影像是不可能变得强壮的。但要娱乐儿童,这实在是奇思妙想。欧洲也有这样的例子,如《长袜子皮皮》以来的儿童文学。但尽管明知能投儿童之所好,欧洲的作家们却很少创作这类作品。
这种现象当然不仅仅限于影像方面。虽不敢说是世界性的,但基本上这种情况在欧美鲜见;特别是过了十岁之后,就是训练儿童成熟的阶段。与法国相比,英国认同儿童时代的倾向更加明显。欧美社会只认同儿童向成人转变的这一过程。尽管这种传统也正在逐渐崩溃。
说到现今日本的问题,我认为就是我们给予儿童过多的自我扩张幻想,而不给他们扩张自我和达到人格独立的必要训练。家庭、学校和社会本应该帮助孩子们掌握长大成人的技能,但大家只给儿童以幻想——走向成熟的必要技能被简单的认为只是学习,而正常成长所需要的自我扩张的机会被剥夺,儿童未被满足的希冀就不断累积。所以,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人们就给他们任性的自我扩张幻想,以安慰其精神。
我也曾描绘过这种过度优秀的儿童,但最近已经省悟,所以尽量创作普通的、等身大的儿童。在欧洲,人们过少给予儿童精神安慰,不像日本这样由其任性,也不溺爱儿童。不过我认为,某些场合下,任性而为不一定就是坏事。究其原因,日本社会并不主张人们强化自我表现,宣扬自我个性;而是要求人们敏感地察言观色,留心周围的气氛,保持暧昧中庸的态度,从而获取一定的调和感。这就是日本社会的传统,与欧洲是截然不同的。这就要求不管是儿童时代还是长大成人都必须学会忍耐。因而发泄长期忍耐的压力就是必须的。在古代,祭祀节庆就是发泄的形式之一;而在日常生活中,就是“娇宠”:需要有人耐心倾听自己的絮叨,或解开心结发泄压力。
在以强胜成人、活跃于社会的儿童作为主人公的影像描写方面,日本虽是先进国家,美国也不落后。代表人物就是斯皮尔伯格。其《E·T》、《回到未来》等影片中,尽管儿童非凡的智慧和能力令人称奇,但正是由于以儿童为主人公,让他们活跃其中,影片才大放异彩。这种做法也许正是最近的世界性倾向。并且,这些影片中的成人已然不像从前的西部片中那样自信。正因为前述欧美的传统在实际社会中已经崩解,包含着暴力等因素的日本动画片才会在欧洲扩张,也有人担心其博得了儿童的欢心。尽管欧美强调以个人的自我主张创建社会,但由于必须忍耐的东西日渐增多,也会逐渐放弃坚持此方针。

影像与暴力
日本素有享受暴力的传统,用施之于肉体的方式来解脱精神上的压力。如果观影时融入其中就能大泻压力,那这实在比施之于现实要好得多。也许影视的作用正是在于吸收了观众欲施之于现实中的暴力冲动。我相信,日本社会是存在这种情况的。
欧美对于电影的暴力描写的制约非常严格,有很多人怀疑是日本电视动画片的暴力因素给社会带来了恶劣影响。但实际上在现实中,孕育了这种暴力因素的日本社会,暴力事件反而相对非常少。但这并不是说欧美“暴力的”影像是无害有益的,必须审视全社会,日本也有人强调这些影像带来的恶劣影响。只是我认为,不能冲动地下结论。
在日本,动画片的暴力描写几乎从来没有成为过社会性话题。尽管世界各国常常批判日本产动画片的暴力性。并不是因为动画片的暴力描写没有什么问题,也不是因为日本没有出现什么深刻的青少年暴力问题,而是在发生青少年暴力问题时,少有论点将其原因直接归结到动画片的暴力描写的影响上。人们更多地将谴责的注意力放在电视动画片的性描写上面。
我自己过去曾制作过不少含有暴力描写场面的动画片,也曾经给宫崎骏的《风之谷的娜乌西卡》、《天空之城拉普特》这几部含有暴力描写场面的动画片当过监制。尽管这些作品都不是以幼儿为对象的,但我自身并不喜欢暴力的东西。
我很厌恶以暴力场面为卖点的电影。对于受到世界欢迎的好莱坞大片,和每集都重复同一类型故事的日本电视动画片,我实在是提不起兴趣。对于这些东西,我的信条就是:不拍、尽量不看、也不给自己的孩子们看。
能够引起共鸣的英雄,与恶势力战斗,帮助弱者,拯救世界于危难之中,以暴制暴打倒坏人,呼唤和平……这就是这类东西的类型。而观众则手心捏着汗、兴奋、并最终得到“感情净化效果”。在平日陷入失意的人们,为消除内心的混乱和寻求爽利风格,热衷于观看这类样式的电影和漫画。观众在与正义的主人公达到同化的过程中,毫不被良心苛责地释放出笼罩内心的攻击冲动和破坏冲动,或让电影完全将其吸收。最终,在兴致昂扬中获得大团圆结局和精神上的稳定。这就是所谓“感情净化效果”。
电视动画片,不光是附从于上述模式,而且故事情节类型化,其中不断重复的“暴力场面”变成了主要的卖点。基本上,故事设定一个强大而又凶暴的恶势力,与之相对的“正义的战士”则是主人公。对这类作品,不单是制作人员,观众也非常期待其“感情净化效果”。
如果认同这类作品中的“感情净化效果”,就不得不同时认同以此准则的作品中所包含的暴力场面。如果不想让孩子看到暴力场面,就只能连这类作品一同拒绝。也就是说,必须坚持不让孩子观看这类作品中的“感情净化效果”。
有人认为,可以在让儿童体味这种“感情净化效果”的同时,限定可让儿童观看的“暴力”的形式和范围。但是,想要一刀切地设定范围,不但是非常困难的,而且也欠妥当。更有甚者,想以录像机来控制暴力性画面的出现。这完全打乱了叙事,显得尤其荒唐。在得不到“感情净化效果”的同时,只有那些未被删除的暴力场面给儿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据说关于“暴力场面”给儿童造成的心理效果,根据欧美的实验心理学的测试结果表明,它完全没有消除失意感的效果,即“感情净化效果”;倒不如说是提高了儿童的攻击性,消除其对于攻击行动的抑制,并诱发其对于攻击行动的模仿和暴力。而且,还有报告显示,当影像中的暴力行为被正当化、被描写时,或者当“暴力描写是现实的”这一点被认同时,比起非此二类情况来,它们对于攻击行为的促发效果要大得多(根据Belson,Ban-dura,Liebert,Berkowitz,Meyer,Greenberg等人的诸报告)。
这些结论中,虽说也包含着大家能够接受的内容,但像这样的心理学实验的大部分,是在脱离了研究“感情净化效果”时不可或缺的叙事结构(即前述的“类型”)的前提下,截取影像片断所进行的研究;或者是以对刺激作出单一反应的幼儿为实验对象。所以,以此来全盘否定包含“暴力场面”的作品群的“感情净化效果”、或者下“暴力场面”是给儿童带来恶劣影响的有害物的结论是不可能的。理所当然,在研究者当中也有人主张,在现实社会中,关于电视的暴力视听与儿童攻击行为的增加之间的因果关系,至今尚未有决定性证据(Freedman,1984等);也有人以实验来认可“感情净化效果”(Feshbach,1971等)。
最暴力的运动——拳击,对于很多成人来说都具有“感情净化效果”,所以至今存在着。拳击迷们一定不认为。在观战中被高扬的攻击性会因为身为成人而被压抑。而且如果认为运动都是有比赛规则的所以不会有问题,那么我认为,类型化的动画片多数场合都是具有一定的仪式性和形式规则的。儿童所模仿的,多是这些仪式性的动作,闪光等无法模仿的超自然的、非现实的斗争描写也有不少,而鲜见现实主义地描写露骨的暴力的例子。
日本一直生产着“暴力性的”动画片和娱乐片,但实际上,这类作品在日本的漫画和动画中并不占大多数。欧洲如果认为日本的漫画和动画是“暴力的、恶劣的、品质堕落的东西”,那正好说明,在选择、介绍、输入时他们只注意到了这些东西。也许正由于这种东西是别国没有的独特产物,所以才跨越了生活习惯、地缘、文化上的鸿沟,也超越了角色的失调感,以“国际性的”、“普遍的”的姿态,将善恶都诉诸儿童。

译注:
①编选自《映画を作りながら考えたこと》。
②绘卷(EMAKI),亦称绘卷物,以连环画形式来讲述故事的卷轴画。
③浮世,原为佛教用语,意即忧苦的现世。后经转意为当代。浮世绘就是反映当代社会现实的画。它是产生和繁荣于日本江户时代(1600—1870)的市民艺术。
④北斋,即葛饰北斋,与鸟居清长、东洲斋写乐、铃木春信、喜多川歌麽、歌川广重并称浮世绘六大名师,以春宫最为著名。
⑤又译《回忆点点滴滴》等,1991年7月20日东宝外国电影院线公映;德间书店·博报堂·日本电视网联合出品;片长:119分;彩色;编剧·导演:高畑醺;监制:宫崎骏。获得日本文化厅优秀电影制作奖金。
⑥1973年4月4日~1974年3月27日播映,共52集;彩色;形象设计:高畑醺等,原画:宫崎骏等。

59

主题

79

好友

7382

积分

萤火虫

请叫我卤蛋君╮(╯▽╰)╭

Rank: 5Rank: 5

在线时间
655 小时
威望
0 点
财产
70617 个栗子果
人气
416 ℃
最后登录
2016-7-5
注册时间
2007-2-22
帖子
2390
主题
59
精华
3
积分
7382
UID
8743
沙发
发表于 2011-6-6 10:18:11 |只看该作者
对于暴力动画已经麻木了。。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359

主题

35

好友

6599

积分

萤火虫

少酱赛高~~~

Rank: 5Rank: 5

在线时间
1061 小时
威望
0 点
财产
53369 个栗子果
人气
287 ℃
最后登录
2019-8-5
注册时间
2011-5-26
帖子
2821
主题
359
精华
0
积分
6599
UID
42992
地板
发表于 2011-6-6 11:35:48 |只看该作者
天朝动画无需担心这些问题

毕竟吾乃天朝上国,要给世界一个表率。

所以动画不求最好,但求河蟹。

人与自然的河蟹,动物与自然的河蟹。。。。

各种河蟹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加入画馆

Archiver|手机版|宫崎骏映画馆    

GMT+8, 2024-4-25 15:46 , Processed in 0.128167 second(s), 7 queries , Gzip On, Redis On.

Powered by Discuz! X2.5

© 2001-2012 Comsenz Inc.

回顶部